有些人在提台灣負債很高(2017年底,1年以上長債53615億台幣,短期債務為430億元,合計54045億台幣),其實從財務的角度來看,負債高不高不是看那個絕對數字,而是整體的財務健全度,郭台銘跟我一樣申請5000萬貸款,後續的財務風險完全不同等級,根本不能相提並論
跟我平常論述的概念一樣,我把台灣的財務狀況量化一下,2017年底負債佔GDP(2017年是5793億美元)比重約32%,2017年收入(26252億台幣)佔GDP約14%,支出(23423億台幣)佔GDP約13%,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(434984億台幣)佔GDP是246%,外匯存底超過4500億美元
白話來說,經濟產值100%,負債約32%(0.8%是一年內要償還的債務),收入14%,支出13%,同時手上現金流非常充足
相對於全球許多國家,日本負債佔GDP比重是253%,美國105.4%,新加坡110.6%,法國97%,德國64%,中國47.6%,澳洲41.9%,瑞典40.6%,南韓38%,瑞士29.7%,台灣其實相對低,而且台灣的債務大部分是內債(日本背內債,直接飆到250%,台灣才不過32%),並非風險相對高的外債,台灣的國際帳務狀況,其實相對健全
但這只是針對台灣描述,關鍵是「債務」的本質,很多人都很怕債務,但是在財務狀況健全的前提下,其實適當的融資行為,從財務的角度來看,未必是壞事,不管是個人、企業還是國家,運作過程都離不開經濟原理,貸款、舉債或融資,在適當時機會是好工具,用錯時機則是壞工具,信用貸款的核心價值就是提高經濟行為的效率,一家完全沒有負債的公司,未必就是好公司,一家競爭力很強的企業,擴大資本進行更大的投資,可以更高效率的在市場上競爭,如果一家公司有競爭力卻堅持不想負擔債務利息,造成有把握的投資無法順利進行,那反而傷害公司的營運效率,因小失大
台灣目前10年債殖利率不到1%,基礎利率1.375%,一般人房貸要壓低到1.7%以下也很有機會,台灣近年來的GDP成長,扣除馬政府幾個季度負成長以外,大部分時期,GDP成長超過2%很常見,結果負債佔GDP比重才32%,但台灣的輿論很詭異,這種低成本的舉債,可以讓經濟產值超過債務利率的大環境,竟然還有縣市首長覺得還債很棒?
對於一個平常只能經營200萬以下現金流的普通人來說,突然給他10億,他會怎麼做,他會用200萬的思維來經營200萬,然後9.98億拿去存起來,因為他不懂的駕馭龐大資本,完全浪費了資本的時間價值,所以有些人突然中了樂透,胡亂過日子,最後財務狀況反而更慘,因為他被資本反過來駕馭到失控了
十年來,中產階級以下財富增加很有限,大多數都不想背負債,有錢人越來越有錢,貧富差距越來越大,很多借一堆錢的有錢人,每個槓桿巴不得盡量開,為什麼?
因為財商思維完全不一樣,在財務健全的前題下,富人用信用擔保以2%以下的利率去開槓桿,經過10年超過2%的複利,抵過一般人幹一輩子的勞力,結果普羅大眾在人類史上利率極低的時期,對債務避之不及,然後在大多頭時期,整天擔心空頭來臨要怎麼辦,並且希望一個負債比重只有32%的政府,跟他一樣去槓桿(國家等級的擔保品質還遠大於個人等級),台灣目前就算吃下一個2008年的金融海嘯,負債比重拉高到40%,這個比重還是相當健全好嗎?
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,全球主要央行持續性的壓低資金的使用成本,近十年來,資本使用成本算是人類工業革命以來最低的時期,從資本使用效率的角度來看,有能力的使用者,其實應該在債務可負擔範圍內,擴大借款才是,負債也有分好壞,低息或無息的負債,以國家的角度來看,有競爭力的國家,負債增加反而有利,適當的控制收支平衡,不要開槓桿開到爆掉就好